新闻资讯
/ NEWS
 
 
海绵城市
来源: | 作者:saintarco | 发布时间 :2024-08-29 | 210 次浏览: | 分享到: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

发生最为频繁的国家之一

近年来,洪涝灾害频发,影响范围较大

那么,如何减少城市内涝灾害的发生?

如何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

“海绵城市”妥妥解决!



什么是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概念,其含义是将城市建设成一个能够像海绵一样吸收、储存、净化雨水并灵活运用的城市。海绵城市是指通过采取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方式,在城市建设中加强雨水的吸纳、蓄存、渗透和净化能力,减少城市内涝,实现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旨在解决城市化进程中雨水管理问题,缓解水资源短缺和城市内涝的矛盾。




海绵城市的建设模式


以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为基础,以防洪排涝体系为支撑,加大城市径流雨水源头减排的刚性约束,优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统,建设生态排水设施,充分发挥城市绿地、道路、土壤、河湖水系等对雨水的自然积存、渗透、净化和缓释作用,实现城市雨水径流源头减排、分散蓄滞、缓释慢排和合理作用,使城市开发建设后的水文特征接近开发前,有效缓解城市内涝,削减城市径流污染负荷,减缓或降低自然灾害和环境变化的影响,保护和改善水生态环境。


“海绵城市”的核心在“海绵孔”及其之间的通道,如果还原到城市建设中,就是构建城市的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合理地控制城市下垫面上的雨水径流,使雨水就地消纳和吸收利用,主要通过“渗、滞、蓄、净、用、排”六字方针来实现这个目标。


一“渗”

由于城市下垫面过硬,到处都是水泥,改变了原有自然生态本底和水文特征,因此,要加强自然的渗透,把渗透放在第一位。其好处在于,可以避免地表径流,减少从水泥地面、路面汇集到管网里,同时,涵养地下水,补充地下水的不足,还能通过土壤净化水质,改善城市微气候。而渗透雨水的方法多样,主要是改变各种路面、地面铺装材料,改造屋顶绿化,调整绿地竖向,从源头将雨水留下来然后“渗”下去。



二“蓄”

即把雨水留下来,要尊重自然的地形地貌,使降雨得到自然散落。现在人工建设破坏了自然地形地貌后,短时间内水汇集到一个地方,就形成了内涝。所以要把降雨蓄起来,以达到调蓄和错峰。而当下海绵城市蓄水环节没有固定的标准和要求,地下蓄水样式多样,总体常用形式有两种:塑料模块蓄水、地下蓄水池。





三“滞”


其主要作用是延缓短时间内形成的雨水径流量。例如,通过微地形调节,让雨水慢慢地汇集到一个地方,用时间换空间.通过“滞”可以延缓形成径流的高峰.具体形式总结为四种:雨水花园、生态滞留池、渗透池、人工湿地





四“净”

通过上壤的渗透,通过植被、绿地系统、水体等,都能对水质产生挣化作用.因此,应该蓄起来,经过净化处理,然后回用到城市中。雨水净化系统根据区域环境不同从而设置不同的净化体系,根据城市现状可将区域环境大体分为三类:居住区雨水收集净化、工业区雨水收集净化、市政公共区域雨水收集净化。根据这个三种区域环境可设置不同的雨水净化环节,而现阶段较为熟悉的净化过程分为三个环节:土壤渗滤净化、人工湿地净化、生物处理。


五“用”

在经过土壤渗滤净化、人工湿地净化、生物处理多层净化之后的雨水要尽可能被利用,不管是丰水地区还是缺水地区,都应该加弧对雨水资源的利用.不仅能缓解洪涝灾害,收集的水资源还可以进行利用,如将停车场上面的雨水收集净化后用于洗车等。我们应该通过“渗”涵养,通过“蓄”把水留在原地,再通过净化把水“用”在原地.


六“排”

是利用城市竖向与工程设施相结合,排水防涝设施与天然水系河道相结合,地面排水与地下雨水管渠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一般排放和超标雨水的排放,避免内涝等灾害。有些城市因为降雨过多导致内涝.这就必须要采取人工措施,把雨水排掉当雨峰值过大的时候,地面排水与地下雨水管渠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一般排放和超标雨水的排放,避免内涝等灾害。经过雨水花园、生态滞留区、渗透池净化之后蓄起来的雨水一部分用于绿化灌溉、日常生活,一部分经过渗透补给地下水,多余的部分就经市政管网排进河流.不仅降低了雨水峰值过高时出现积水的几率,也减少了第一时间对水源的直接污染。